在医院死和在家死意义

6月初,母亲被医院下达病危通知书,虽然后面安然出院,但一想到那些日子每天惶惶不可终日,心里还是害怕。我是母亲高龄生的小孩,从小到大会比同龄人更多经历亲人的过世,难以避免成长的过程中内心总有一种恐慌。如果父母在家突然出事怎么办?去了医院是不是长住下来排除所有隐患更好?上次母亲住院,在后面出院的决定上,我们还产生分歧,我希望她在医院多做些检查,多观察段时间,她更想出院回家,要打针就在门口的卫生院打。虽然后面还是依了老人家,但我始终心里抱着有事去医院,那里最安心的想法。直到看到《可喜可贺的临终》里说:

子女所认为的最好选择,对于父母而言,未必就是最佳的……因为,没有面临过死亡的人不会懂得将死之人的心情。当一个人知道自己行将死去,在面对剩余的人生时,所做出的每一项选择都是建立在深刻的觉悟之上的。

妈妈出院后我才知道,那次就医经历她是吃了苦的,身体痛苦万分时,第一家医院不收,等救护车等了一个多小时,路上几番颠簸更添加不适,第二家医院人满为患,病房里没有生活质量可言。

也是看了这本书,我的观念发生转变,到了一定年龄,人是要与病痛共存的,医院如果能够彻底治好还可以,如果只是勉强延长存活时间,却没有任何生存质量可言,选择安心的住所,度过剩下来的时间,或许是更好的选择。

书的作者小笠原文雄是名古屋大学博士毕业的医学生,他的研究领域是心衰治疗,是一名心内科医生,在他自己在医院工作的时期,也认为化疗对患者来讲是最佳的治疗方式,但在为超过1500位末期患者提供居家安宁照护服务后,他彻底改变了这种观念:居家安宁疗护才是更好的临终方式

‬患者原本不得不放弃的愿望,有可能通过居家安宁疗护的干预得以实现。如果患者活在希望之中,那么他们的生活质量就会得到提升,并最终使他们的日常生活能力也得到提高。

什么是居家安宁疗护?

关于居家安宁缓和医疗的概念并未统一,但书中给出的解释能涵括它的内涵:"居家";是指受照护者的生活居所(可以是自己的家,也可以是一起生活的孩子的家,或者养老院等);"安宁"则不仅关注生,也关注死,思考怎样的照护方式对于即将离世的患者才是最为恰当的;"缓和",是缓解患者的痛与苦,且不限于临终的患者。居家安宁缓和医疗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帮助与关怀,关照被照护者的愿望、表达及灵性需求,帮助他们点燃每一天的激情,让所有人充满力量感和价值感。

居家安宁疗护有什么好处?

待在家里,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直到最后。大部分人到了最后,都是在医院里接受延命治疗,并最终痛苦地死去,但居家医疗比起医院,可以实现更多的生命关怀,当患者实现了"最后的时光在家里度过"这一愿望时,有时会发生令人感叹的生命奇迹。书中很多案例的患者,就是居家安宁疗护后,活出了比出院时医生说的剩余生命时长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时间,这种远超医生预期的生命奇迹,是由患者内心"由衷地感到幸福"带来的。

居家安宁疗护需要具备什么条件?

这本书的作者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46个居家临终故事告诉读者,独居、没钱,都不是问题,但作者生活的日本,是已经建立相对完备的"医疗+社会"联动服务系统,居家安宁疗护是纳入到医保政策、法律法规各方面的支持保障中的。目前,中国在老年康复护理方面推出了多项措施,北京协和医院也有以宁晓红医生为代表的安宁缓和医疗组团队。我想,居家安宁疗护也可以是一种选择,一种心态,作为子女,不要在老人一感受难受,就叫救护车到医院,多听听老人的意见,也尊重他们的选择。多和老人处处,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子辈的关心,来自家庭的温暖。

阅读完,合上书,再看到封面的话,心里很平静:"如果离世的人能走得充满希望、心满意足、毫无牵挂,即便离别是伤感的,家人却依旧可以笑着相送。这,便是可喜可贺的临终。"

人的一生要经历三次死亡:第一次,心跳停止、呼吸消失,在生物学上被宣告死亡;第二次,下葬时,人们在葬礼上宣告,你在社会上不复存在,从此在社会关系网上悄然离去;第三次,是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掉,整个宇宙将和你无关,是真正的死亡。

或许,当我们真的想清楚了"死亡"这个议题,人生就进入了"向死而生"的新境界,当死亡真的来临时,又会拥有不一样的呈现。

© 版权声明
评论 抢沙发
加载中~
每日一言
不怕万人阻挡,只怕自己投降
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, I'm afraid their surrender